政策解读:《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连载(一),待续]
《中国制造2025》解读之:加快发展服务型制造
在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背景下,为实现中国制造由大变强的战略任务,《中国制造2025》提出了制造业强国建设三个十年“三步走”的战略,并重点对第一个十年的目标、任务进行了部署。《中国制造2025》明确提出,要加快制造与服务的协同发展,推动商业模式创新和业态创新,促进生产型制造向服务型制造转变。发展服务型制造,对推动制造业跨越发展并实现由大变强具有重要战略意义。
一、准确把握发展服务型制造的内涵和意义
服务型制造,有别于传统的生产型制造,是制造与服务深度融合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面向制造的服务和面向服务的制造协同发展的新型产业形态。发展服务型制造,推动制造业服务化进程,实现从以产品为中心向以服务为中心的转型,有两方面含义:一是投入服务化,即服务要素在制造业的全部投入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二是业务服务化(即产出服务化),即服务产品在制造业的全部产出中占据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大力发展服务型制造,对企业提质增效、形成产业竞争新优势、更好地满足市场需求具有重要意义,是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推动工业转型升级、建设“制造强国”的战略选择。
(一)发展服务型制造是全球制造业的大势所趋
发达国家制造业服务化的实践始于上世纪60、70年代,进入90年代后,随着生产过程自动化、智能化程度的提高以及大型装备复杂化程度的加深,制造环节在整个价值链中的比重日趋下降,产品的研发设计、交付、安装、维护和服务等服务环节所占价值愈加提升。2010年,德勤公司曾在《基于全球服务业和零件管理调研》中访问80家全球领先制造业公司,调查结果显示其服务收入占总销售收入的平均值为26%,服务净利润贡献率平均值达到46%。
近年来,全球经济进入新的发展机遇期,以互联网、宽带无线通信、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信息网络技术为代表的新一代科技革命更是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传统的制造业生产方式,全球制造业发展模式呈现出智能化、绿色化、服务化趋势,特别是服务型制造进入加速发展新阶段。众包设计、网络协同研发、基于工业云的供应链管理、网络精准营销、便捷化电子商务、全生命周期运维等新技术、新模式、新业态的涌现,加速推动制造业价值链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延伸。全球制造业竞争格局正在重塑,制造业服务化成为全球制造业发展的大趋势。
(二)发展服务型制造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内在要求
一方面,随着人类技术进步和社会发展,市场消费能力加快提升,需求日益多样化、个性化,同时产品技术和功能越来越复杂也催生了新的服务需求,社会消费群体不再单纯满足于企业提供的产品本身,而是更加注重与产品相伴随的服务。
另一方面,我国制造业经过多年持续快速发展,建成了门类齐全、独立完整的产业体系。伴随着先进制造技术、现代生产管理技术、知识管理技术的推广应用,初步建立了产品销售与服务、生产作业与控制、产品设计与管理等协同机制,特别是通过推进两化深度融合和服务业发展,服务和商务新模式、新业态不断涌现,为制造业转型升级创造了客观条件。但我国仍处于工业化进程中,大而不强的问题依然突出,许多关键领域研发设计能力不强,传统产业主要集中在价值链低端的劳动密集型制造环节,企业市场竞争力弱、产品附加值较低。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和经济下行压力加大的形势下,一些地区和企业探索发展服务型制造,取得一定成效。2014年,江苏省制造业中的生产性服务增加值达2531.3亿元,同比增长9.3%,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3.9%。抽样调查显示,全省三成左右的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开展服务型制造已经取得一定成效,多数企业已逐步由单纯制造向制造加服务的模式转变。
(三)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
金融危机发生以后,以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为代表的发达国家为抢占经济制高点,掀起再工业化浪潮,重新审视制造业战略定位,制造业重新成为国际竞争的制高点。发展中国家和新兴经济体也加快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紧与我国在传统市场展开竞争。我国工业发展面临着发达国家在中高端制造业和新兴经济体在我国传统优势领域的双重竞争压力。
服务型制造是实现创新发展的一种先进制造模式,是制造业的升级而不是衰退,更不是所谓的“去制造化”,是以制造为基础,以服务为导向,使制造业由提供“产品”向提供“产品+服务”转变。和传统模式相比,服务型制造具有科技含量高、资源环境友好等特点。实践证明,推进制造业服务化还能够有效提升制造业对服务业中间投入产品的需求,扩大服务业特别是生产性服务业的产业规模,催生新的服务业态。
发展服务型制造,是提升我国制造业价值链和构建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特别是在当今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风起云涌的形势下,发展服务型制造显得尤为迫切。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