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论坛:新常态下轴承行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四)(连载,待续)
(上接“新常态下轴承行业面临的形势与任务(三)”)
四、当前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一)产能严重过剩是行业的现实存在
当前轴承行业按国家统计局统计,规模(2000万)以上的企业有1600家。按产业地区来看,瓦房店地区600多家,新昌地区1000多家,宁波地区3000多家,苏锡常有1000多家,聊城地区3000多家(其中临清1500多家(注册))。其他地区1000~2000家,全行业近10000家企业达到规模。行业规模2014年产量190亿套,主营业务收入1649亿元。产能要远远大于这些数据。按粗略估计,行业的产能要大于实际需求30%以上,企业数量就更是高于需求的好几倍。仅从我们的行业生产集中度即可看出问题。因此在新常态下,我们将鼓励一批行业上的优势企业做大做强,一批企业做精做新。同时要淘汰一批低水平、低价值的产能。
(二)国内外市场的趋向
1、国际市场
从轴承出口贸易情况来看,当前我国外贸发展中依然存在一些困难,影响了出口的稳定增长。主要有这样几个因素:一是外贸需求持续低迷,出口受到抑制。当前,全球经济仍处于金融危机后的深度调整期,仅维持低速增长,主要经济体走势分化,国际贸易增长动力不足,一些国际机构也都下调了世界经济和国际贸易的预期增速。发达市场中,只有美国经济增势相对较好,欧元区和日本经济较为疲弱。
从今年进出口数据看,全年上半年北美增长10.98%,南美增长9.96%,非洲增长11.08%,亚洲增长0.59%,但6月份是下降趋势,当月同比下降4.48%,整体呈现下降趋势,下降0.29%。特别是欧元贬值,对我国轴承出口无论是价格还是市场份额都将进一步体现,东欧各国工厂在加紧增加产能以弥补我国推出的份额,所以这一影响将是深远的。
2、全年机械工业走势预测以及对轴承行业的影响
(1)有利因素
一是宏观政策环境宽松。国家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稳增长、调结构、促改革等政策措施,宏观经济形势有望进一步回暖;能源、原材料供应比较宽松,有利于机械工业的成本控制和效益提高;国家出台了很多鼓励创新的政策,特别是《中国制造2025》的出台,必将加快机械工业发展的步伐。
二是上年对比基数影响。上年年初增速比较高,垫高了今年的对比基数,因此今年上半年同比增速下滑较大;但由于去年全年的增长曲线是前高后低,从计算同比增幅的角度考虑,这一态势将有利于今年下半年增速逐渐回升。
三是民营企业保持增长的态势。1~6月机械工业民营企业主营业务收入同比增长7.2%,利润增长9.38%,实现税金增长9.55%,均高于同期行业增长水平。在行业出口中,1~6月民营企业同比增长6.76%,国有、三资企业则为同比下降,民营企业总体保持增长态势。
(2)不利因素
一是从机械工业行业看,下行压力仍然较大。今年以来企业普遍感觉经济运行回落幅度之大超出了预期,市场需求不足、订单减少、价格持续下跌、效益大幅下滑成为企业普遍担忧的问题。市场需求疲软的态势短期内恐难以明显改善。调查显示,机械工业重点联系企业累计订货持续低迷,1~5月机械工业重点联系企业累计订货同比下降13.49%,1~6月同比下降8.41%,需求不旺将是2015年机械工业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二是从宏观环境看,不确定因素仍然较多。当前国际经济形势错综复杂,市场需求低迷不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经济下行压力依然较大,面临的困难很多;加之机械工业是以投资类产品为主的行业,在投资需求不振,施工和新开工项目投资仅小幅增长的前提下,机械工业市场需求回升力度仍显偏弱,回升的基础仍不稳固。
综合各方面的因素,今年一季度增幅急剧下滑,形势严峻超出预计;二季度下行速度趋缓,已有回升迹象;下半年增幅有望趋稳回升,预计全年增速将低于上年,全行业仍在力争实现年初预期的目标。
轴承行业受国家政策、主机行业以及国际市场等综合因素的影响,市场形势不会有明显转变,预计全年轴承行业将出现负增长,降幅大约为3%~5%。
(三)“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
从战略目标上讲,德国已是制造业强国,很多领域已占领制造业的制高点,“引领技术,引领市场”,在新一轮的技术革命中,与美、日及西欧工业发达国家进行竞争,企图继续保持制造业的领先地位。①我国尚处在工业化的中后期,城镇化还正在进行中,工业及制造业大而不强,产品大都处在产业链的中下端。②劳动技术与技术劳动密集型产业及产品有比较优势。③劳动、资源、能源、污染密集型产业已逐渐丧失优势,因为各方所付出的成本太高。④高技术与资金密集型的产业与产品的竞争力与制造业发达国家尚有不少差距。⑤所谓在国内建立的合资或独资的外资高新技术企业,仅仅是把制造高新技术产品过程中的劳动、能源、污染工序转移到中国来生产,其核心技术与配套的关键零部件还是从所在国进口,利润也随之外流。⑥因此“中国制造2025”只是三步走(三个十年计划)的第一步,目标是缩短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使部分行业的排头兵企业进入强国之列。
从制造业的基础来讲,专业化社会化大生产方式比较薄弱。德国拥有一千二百家这样的“隐形冠军”,其生产的零部件产品有的在世界上处在垄断地位,产品研发周期短,产业化快,一次又一次地很快占领制高点。“德国工业4.0”中提出的“端”到“端”,方便纵向到横向集成,进行定制化生产,满足个性化需求,比较容易实现。
从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来讲,德国比我国早、广、深。日本Fanuc的主板生产已是无人化,从24小时、48小时、72小时最长可达一个星期无人化操作,当然还需要人管理,根据产品输入程序,更换工序,更换工装,更换加工工具,亦即物流、信息流都要更换,设备也需实行强制性维修。
从人员素质来讲,包括领导、员工等素质看,我国与德国差距更大。德国具有很多绝技的操作人员、技师、工匠,工业4.0与中国制造2025是人制定的,必须也由人来实行的,没有合格的人,没有勤劳、勇敢、智慧的人,完成不了这一历史任务。
从制定方法上讲也有不同。“德国工业4.0”是“自下而上”,因而它比较符合实际情况,而“中国制造2025”是中国工程院组织数以百计的专家教授经过两年艰苦努力后提出的,似乎是“自上而下”,太阳能及风能发展的教训要汲取。现在工业机器人又要步它们的后尘,全国遍地开花,所以切忌用群众性运动方式,无序发展来实施“中国制造2025”。
从机械工业来讲,其企业大都处在工业1.0与工业2.0的阶段,少数行业的排头兵企业正在进入工业3.0时代。
因此我们必须走工业2.0补课、工业3.0普及、工业4.0示范的并联式发展道路。
但从一个单个企业来讲从工业1.0到工业2.0,再到工业3.0发展到工业4.0,必须串联式发展,但是可以大大缩短代际之间时间。